二十大
欢迎您访问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菏泽分院)
返回首页
首页> 人才培养 > 理论学习

凝聚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二论三农中国梦

作者:菏泽农科院    发布时间:2013-05-21
    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这个传统农业大国实现三农中国梦最坚固的基石。
  回望历史,1840年开启了中国历史“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古老的中华农业文明盛极而衰,在列强的船坚炮利面前土崩瓦解,文明的自信心也到了崩溃的边缘。随后的百年,中国农业文明也像她的祖国一样,经历了艰难曲折的救亡图存,终于在百年隧道的尽头,迎来了希望的亮光;1949年,是中国近代无数屈辱和衰败的终结,一个古老的民族和一个悠久的文明开始浴火重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60年的持续探索和30年的改革开放,古老的中华农业文明在经历了一番山重水复之后,逐渐走出了一条柳暗花明之路:中国的农业必须养活十几亿中国人口,中国的农业必须承载起中华民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的农业必须为中华儿女打造美好家园,中国的农业自身和其从业者也必须现代化,这是中国人能够吃饱吃好的基础保障,是农民能够富裕起来的产业支撑,是农民过上有尊严生活最朴素的梦想。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三农中国梦的坚实基础,也是170年来历代农业人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生生不息的中国梦!

  一

  有了梦想,才会有奋斗;有过辉煌,才会有重现辉煌的梦想!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农业文明灿若星河的创造,曾经照亮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从青铜时代到铁器时代,从贾思勰到徐光启,从《梦溪笔谈》到《天工开物》,当今世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让人惊叹的创造,曾经渗透了古代中国人的无数智慧,闪耀了华夏农学的思想光辉。秦汉王朝创造的“放淤压碱”治理盐碱地的方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创造出“美田之法”的绿肥轮作制度,“种子田”的良种繁育做法,“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技术;明清时期创造的多种经营为一体的人工生态农业等,至今仍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
  从鸦片战争之后的百年,伴随着民族危亡的苦难,中国农业文明也在衰败中挣扎,农业生产日趋萎缩,农民生活饥寒交迫。在这百年抗争中,无数农业人怀揣梦想,希望复兴农业,但谈何容易!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的梦想,中国农业的现代化之梦也开始了艰难探索。从土地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到人民公社化,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统派购制度为我国工业化的发展积累了雄厚的资金和实力,助推了工业化快速发展。在这近30年的探索中,党的领导人在多个场合屡次提出农业现代化的设想。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就提出了农业现代化目标。建国后到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机械化、化肥化、水利化、电气化“四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现代化思想。中国人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梦想开始清晰起来。

  二

  在当下中国,人们已经形成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要补齐农业的短板;民族振兴,要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人民幸福,要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农业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之基,这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不断开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实践证明,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一场革命,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大趋势,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孜孜以求的目标。现代农业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形成颇为艰难,它是我们党既遵循世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借鉴各国农业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又立足我国实际,结合我国国情农情,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现实基础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从1978年农村改革发端始,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放到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不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我们明确了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要求,在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发展目标、发展路径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新部署;建立了一套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体系,现代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政策保障更加有力;构筑了一套保障现代农业建设的制度框架,现代农业建设活力不断涌现;摸索了一套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方法,使我们牢牢把握了领导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动权。这些成功实践和经验让我们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入,思路越来越清晰,条件越来越有利,方向越来越明确,道路越来越明晰,成绩越来越瞩目。
  这些年,我们紧紧依靠“中国特色”,坚持走“中国道路”,使我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梦想强烈而富有成效。我们在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伟大实践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有力支撑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有力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有力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还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积累了在发展中人口大国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宝贵经验,进一步探索和拓宽了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

  有梦想,有期待;有机会,有奋斗。为什么我们发展现代农业的梦想如此强烈?那是因为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的传统农业在新的形势和变化下难以承载民族复兴的伟大重任,很难继续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我们必须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自信,找到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使我们不得不丰富梦想的内涵,不得不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要适应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必须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速度,因为农业不仅要实现自己现代化的梦想,还要为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这一支撑就是要保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必须在人口总量增长、城镇人口比重上升、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全社会对农产品结构平衡质量安全有新要求的新背景下,加快发展高水平的现代农业,提供充足安全的食物保障。
  中国梦,说到底是人民的梦。对于中国广大农民来讲,现实的梦想就是尽快地增收致富,持续改善生活。发展现代农业,就可以挖掘农业产业各环节中蕴藏的巨大增收潜力,增加农业生产经营收入;就可以支撑农业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这是农民最实际和最迫切的梦想。
  但任何梦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有顺境,也有逆境,有时候逆境还会大于顺境。在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向梦想迈进之时必须要给予足够重视:耕地、水、污染等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人工、生产资料、物流等生产经营成本日益高涨,干旱、洪涝、质量安全等农业风险日益加大,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使得青壮年劳动力日益紧缺。这些因素的重合叠加使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繁重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严峻态势。
  时代的迈步向前,使我们看到了现代农业建设具备的更加有利的条件,使我们增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使我们实现梦想的机会有了无限逼近的可能。现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对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越来越统一,对促进“四化同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将保持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为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提供有力保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将不断完善,带动现代农业建设的能力将日益提高;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资现代农业建设;全国各地的积极探索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也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梦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四

  社会实践表明,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
  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既要发展生产力,也要调整生产关系,既要解决面上突出问题,又要触及深层次的矛盾,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迈开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取得改革成效。
  30多年来,现代农业发展所取得的每一步成绩,无不是坚定的改革所促成的。现在,要推进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更加需要改革创新精神。发展没有止境,改革不能终结。我们要冲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观念障碍,打破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利益藩篱,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尽快推行综合配套改革,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和服务体系,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推进水利建设与管理体制改革,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等,重点是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着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加强农业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要用改革的精神、创新的实践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破解一个又一个发展难题,才能赢得现代农业发展更加光明的前景。
  在实现民族复兴这一伟大梦想的重要时期,在加快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下真功夫,花细功夫,用实功夫,精心组织,统筹安排,协力推进,确保现代农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激动人心的事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是一项艰巨繁杂的任务。只要我们怀揣梦想,紧跟伟大的时代,紧紧依靠全国人民,共同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享有农业现代化成果,就一定能开辟新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广阔道路、开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崭新局面,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上一篇:打造亿万农民的共同梦想 --一论三农中国梦
  • 下一篇:吴亚平同志在市农科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议上的讲话
  • 纠错
    菏泽市农科院 版权所有 菏泽市农科院主办 菏泽市农科院办公室管理
    联系电话: 0530-5646314
    鲁ICP备09072676号-1 公安部备案号:37170202665986
    手机版
    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