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
欢迎您访问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菏泽分院)
返回首页
首页> 人才培养 > 文化长廊

我是农科人

作者:王子林    发布时间:2022-11-23


2021年6月,我从学校正式毕业,通过招聘,来到菏泽市农业科学院从事文秘工作。从学校到单位,从求知识到寻理想,我在一篇篇稿件、一条条新闻、一次次集体活动中走进了农科院,走进了这个严谨踏实、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农科院的故事,分享这半年来我的所闻、所见以及农科院带给我的精神力量。

许多人可能觉得,做科研,不就是在实验室里做做实验,写写论文吗?之前,我也和大家抱有同样的看法。然而,经过这半年的工作实践,我才发现,为了做好一项研究,我们的同事一年有大半时间都要驻扎在试验田里;为了培育新品种,他们要投入十几年的心血与精力;为了推广农业新成果、新技术,他们长年奔波在各县区农民朋友们的田间地头上,而农科院“爱院、自尊、勤勉、敬业”的农科精神则成为他们勇担使命、拼搏奉献的永恒动力。

为了打破气候条件限制,菏泽市农业科学院在海南建设了加代繁育基地。自2015年开始,玉米研究所研究人员徐书举便在前辈的带领下开始了南繁北育、两地奔波的生活。那一年,他的孩子刚刚出生,还不满三个月。7年间,他有近一半的时间呆在海南偏远的农田里,肩挑背扛、亲力亲为,时常忙至深夜。春节期间正是海南玉米授粉的关键时期,每到那时,他都放弃了回家的念头,坚持留在试验田中。在别的家庭灯火可亲、团聚一堂之时,他却只能通过视频与家人联络。

然而,身体的劳累或许可以克服,对孩子的思念却让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2016年,徐书举年仅一岁半的女儿突发疾病、入院治疗。由于县医院医疗水平有限,家人便带着孩子紧急转往郑州儿童医院。看着视频中女儿因打针而淤青肿胀的小手,徐书举心急如焚、寝食难安,恨不得立刻赶回女儿身边。但,海南的育种进程一旦中断,整个工作流程都会停滞,这大半年的坚持,就白费了啊。好在,经过治疗,女儿的情况总算好转。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强忍下心头的愧疚与牵挂,咬咬牙,转头又钻进玉米地里了。当再次出现在孩子面前时,他日思夜想的女儿却不认得眼前这个面庞黝黑、身形消瘦的爸爸了,那一刻的失落与难过,让他久久不能忘怀。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习总书记的话,像一盏明灯,照耀着农科院所有的研究人员们,也在徐书举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每每这时,我总会不经意间想起我们“爱院、自尊、勤勉、敬业”的农科精神,这八个字仿佛一种无言的承诺,没有人会借此标榜自己的付出,但每个人却又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就这样,这个坐落在北郊的小小集体,用自己的臂膀,扛起了科研创新的重担;用自己的双手,高举起乡村振兴的大旗;用自己的号角,吹响了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崭新乐章。

记得,有次回家时,念初中的弟弟突然问我:“你们做的这些科研成果,真的有用吗?有什么用呢?”我想了半天,不知该怎么回答,便说道“袁隆平爷爷培育出了杂交水稻,你觉得,杂交水稻有用吗?”是啊,对于农业科研工作者而言,只有把成果播撒在大地上,才是真正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啊。  

2019年7月,我院王琦老师任市派牡丹区何楼办事处格针王社区第一书记。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吃住在村、一切从简,帮助社区修建公路、安装路灯、美化环境,帮助村民种植樱桃树、建设高产示范田,有时忙起来,常常一整天都顾不得吃饭,几个星期都顾不得回家。每每提起他,村民们便激动得说:“王琦书记真的是个好书记啊!他来了之后,我们再也不用走土路了!我们的农田现在都井井通电了!”。就这样,一笔一本一辆车,一桌一椅一陋室,硬是撑起了王琦书记700多个起早贪黑、苦苦思索的日夜。在乡亲们眼中,他不仅是来自农科院的“致富能手”、“种田专家”,更是高举乡村振兴大旗,带领大家齐齐踏入新征程的领路人。

日复一日的坚持没有白费,每年上百次的科技服务也成效颇丰。我们的示范田,受到了各个乡镇的交口称赞,我们培育出的新品种,在各类评比中遥遥领先。从前的梦想,好像就这么一点点落地了。从前的迷惘,也在一次又一次的咬牙坚持中,逐渐消散了。在这里,我看到了太多默默奉献的前辈、躬身田野的同事,以及,任劳任怨踏实肯干的同龄人。

2019年,为了响应时代号召,发展特色农业,我院着手推进芍药育种研究。由于之前从未接触过芍药培育,对于青年科研人员张继雨而言,一切都是从零开始。许多个夜晚,她都在失眠与眼泪中度过,然而第二天一早,她便又提起精神、拿起课本,开始认认真真、一字不落的读文献、读专著,连页尾注解都不曾放过。2020年春天,为了了解芍药切花的全过程,她一连许多天都蹲守在合作的种植基地里,帮助花农们切花、捆扎、交流经验,手指头被扎破了也不吭声,腰疼得站不起来也从未抱怨。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当父母看到备受宠爱的小女儿皲裂粗糙的双手、沾满花蜜的衣服,都心疼不已。但天性乐观的张继雨却反过来安慰他们说“我好着呢!”。父母不知道的是,她常常要贴着膏药,才能忍过一夜又一夜的疼痛,稍微得空时,便要去医院做针灸,理疗。尽管经常一起吃饭、休息,我却从来没有从她口中听过一句怨言。

我常在想,是什么让一代又一代的科研人顶着烈日、顶着雨雪、栉风沐雨、日复一日的奔走在农田旷野、南疆大地;是什么让老中青三代农科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艰苦朴素、锲而不舍的谱写着农业科研成果的崭新篇章;是什么,让我们的乡村振兴工作队不辞劳苦、驻扎乡村,思群众所思,想群众所想,改善人居环境,落地实体企业,组织农技培训,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这一切看似没有答案,但农科院却用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书写着答案:是我们身为农业科研人员的职责与使命;是“爱院、自尊、勤勉、敬业”的农科精神;是农科院“凝心聚力新时代,砥砺奋进新征程,实现菏泽“后来居上”的伟大决心;更是谨遵习总书记号召,确保粮食安全、种源安全,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的不变信念!追风赶月莫停留,平芜尽处是春山。我们的农科院,也会在一代又一代农科人的砥砺奋进中永远年轻,永远赤诚,永远敢于踏上新的征程。


  • 上一篇:耕耘者
  • 下一篇:沂蒙山参观学习诗抄
  • 纠错
    菏泽市农科院 版权所有 菏泽市农科院主办 菏泽市农科院办公室管理
    联系电话: 0530-5646314
    鲁ICP备09072676号-1 公安部备案号:37170202665986
    手机版
    手机版
    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